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 > 政府信息政府信息
杭州市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 信息来源:杭州市软件行业协会 发布时间:2022-03-17


为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构筑新优势,开创新局面,根据《浙江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精神,编制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我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决策部署,围绕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目标,全面推进“三化融合”,数字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成为杭州高质量发展主引擎、转型升级主动力、创新创业主阵地,以及城市治理现代化和提升民生福祉的重要支撑。

1.发展理念引领全国。杭州将数字经济定位为全市“一号工程”,不断推动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2016年成功承办G20杭州峰会,峰会通过的《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首次将“数字经济”列为G20创新增长蓝图中的一项重要议题。以城市大脑创新城市治理,成功打造全国城市数字治理典型范本。首推“企业上云”,“健康码”成为全国抗击新冠疫情的利器,“亲清在线”惠企政策在全国率先实现“秒兑”,诞生了全国首家互联网法院。

2.数字产业蓬勃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持续保持高速增长。2020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29万亿元,同比增长15.4%;实现增加值4290亿元,同比增长13.3%,占GDP比重达到26.6%,数字经济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力量。数字安防产业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杭州入选全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城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3.数字赋能成效显著。大力推进数字技术赋能产业发展,率先走出一条从“机器换人”“工厂物联网”“企业上云”到“未来工厂”的智能制造之路,两化融合指数达108.97。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累计入围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平台试点示范项目7个,“犀牛智造”入选全球首个服装领域“灯塔工厂”。共享制造、协同制造、柔性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新制造模式发展迅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实践成果先后在全国复制推广,形成了一批农业数字化应用示范模式。

4.数字治理走在前列。城市大脑已成为深度链接和支撑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协同联动发展的城市数字化治理综合基础设施,建成了11大系统、48个应用场景,开启了城市数字化治理新篇章。《杭州城市大脑赋能城市治理促进条例》颁布实施。《中国城市数字治理报告(2020)》显示,杭州数字治理指数位居全国第一,获评“新时代数字治理标杆城市”称号。

5.创新平台风起云涌。获批国家“芯火”双创基地,之江实验室、良渚实验室、西湖实验室和湖畔实验室——首批4个浙江省实验室在杭落地。阿里云“城市大脑”和海康威视“视频感知”入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与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名院的战略合作平台相继落成。云栖大会、“智涌钱塘”大会、未来大会等成为行业发展风向标,科技创新影响力得到全面提升。

6.基础设施支撑有力。截至2020年底,全市城域网出口带宽达10.3T,千兆宽带覆盖率达94%,百兆光纤行政村覆盖率达100%;累计建设5G基站20430个,获工信部“5G网络覆盖最佳城市”称号。率先建成全国首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数据中心改造及集约化建设成效初显,数据中心服务器数量达48万台。成功获批国家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

7.模式业态日新月著。获批全国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在线娱乐、在线阅读、在线教育、远程医疗、无人酒店等智能化服务新模式蓬勃发展。网络零售额年增长率高达20%,被列为省新零售标杆创建城市。培育头部直播电商、多频道网络服务机构70余家,自主创新就业生机勃发。金融科技发展领跑全国,被公认为“全球移动支付之城”,成功获批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城市。

近年来,我市数字经济发展成效明显,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企业分布、“软硬”协同、区域发展不均衡现象突出。二是与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要求相比,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三是与“全国数字治理第一城”的目标要求相比,数字治理有待进一步深化。四是数据要素市场培育创新不明显,相对于领先城市,面临“掉队”风险。五是数字经济相关制度标准有待进一步健全。

(二)面临形势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冲击,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竞相涌现。国际格局深刻调整,发达国家纷纷部署数字经济战略。北京、上海、深圳、贵阳等地竞相布局数字经济,给杭州数字经济发展带来新挑战、提出新要求。“十四五”时期,杭州作为全国数字经济最具先发优势的城市之一,积极抢抓“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带来的重大机遇,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进一步重塑数字经济的产业链架构、产品和服务形态、商业模式和治理方式,以“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不仅是顺应时代发展脉搏、展现“重要窗口”的“头雁风采”、争当全球数字经济排头兵的客观选择,更是争创数字化改革引领区、带动长三角区域数字经济加速发展、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数字经济竞争的有为之举。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忠实践行“八八战略”,按照“四个杭州”“四个一流”的要求,着力抢抓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治理体系变革和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为使命,以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城市数字化“三化融合”协调发展为路径,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大力提升数字产业能级,全面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广泛推广数字化治理成果,有效释放数据资源价值,不断夯实发展底座,持续完善产业生态,高水平建设“数智杭州·宜居天堂”,推动数字经济实现二次攀升,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打造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全球数字变革高地、推动国家数字经济做强做优做大贡献杭州力量。

(二)基本原则

——创新引领,数据驱动。坚持创新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建立健全创新制度体系,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持续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叠加倍增效应,深化数据融通应用,释放数据要素潜能,加快培育以数据为核心要素的数字经济发展新模式。

——协同发展,突出特色。立足国家、省战略要求,统筹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城市数字化协同发展,增强数字经济发展实力。结合杭州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聚焦重点领域和优势产业,推进产业基础能力高级化,培育具有鲜明特色的数字产业新集群。

——市场主导、多元共治。加强政府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产学研用协同,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推动跨领域、多技术、多应用融合协同创新,探索形成数字经济新型生产关系,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创建公平有序、审慎包容的市场环境,营造数字经济发展良好氛围。

——共建共享,安全可控。以数据开放、设施共享、系统互通为着力点,大力推进数字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走向共同富裕。推动建立健全数字经济制度规则体系,实现网络安全与数字经济双轮驱动并行发展。

——开放交流,协作共赢。鼓励优势企业加强海外布局,积极引入并消化吸收全球数字化创新成果,加强与“21世纪数字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数字经济交流合作。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强化引领赋能全省数字经济发展担当,加快培育发展开放型数字经济。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数字经济进入跨越式发展新阶段,以数字化改革引领创新发展,数字经济系统建设不断完善,数字经济新型生产关系初步构建,数字经济生产力大幅提升。全市规模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营业收入达到2万亿元,增加值达到7000亿元并力争向万亿元迈进,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0%;数字经济总量占GDP比重高于全省10个百分点以上,增速领跑全国。数字经济“五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数据要素市场改革有序推进,“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地位进一步彰显,着力打造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样板城市,高水平形成“重要窗口”鲜明标志。

——加快建设全国数字经济理念和技术策源地。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之江实验室、西湖大学等成为国际一流的科创平台,形成一批引领性创新成果。到2025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有效发明专利达到5.2万件。

——加快建设全国数字经济企业和人才集聚地。优势资源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产业梯度培育成效显著。到2025年,培育数字经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000家,“隐形冠军”“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达到200家以上;引进数字经济领域领军人才60名以上,组建创新创业人才团队50个以上。

——加快建设全国数字产业化发展引领地。关键基础产业自主可控能力显著提升,优势新兴产业能级增强,未来产业逐步壮大,融合型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形成若干个千亿级、万亿级产业集群。到2025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产业营业收入达到7000亿元,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5万亿元。

——加快建设全国产业数字化变革示范地。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保持全国领先,装备数控化率和工业设备联网率提升15个百分点以上,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实现全覆盖。全球数字贸易中心基本建成。到2025年,网络零售额达到1.2万亿元,跨境电商出口额达到960亿元,数字贸易额达到1940亿元。

——加快建设全国城市数字治理方案输出地。整体智治体系全面形成,智慧化便捷公共服务普遍共享,数字治理制度规范体系成熟定型,城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数据要素市场稳步构建,特色行业数据资源创新应用加快推进,数字红利不断释放。到2025年,依申请政务服务办件“一网通办”率超90%,公共数据集开放个数达到1600个。

杭州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主要指标

类 别

指  标

单位

2020

2025

科技创新

数字经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4400

6000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有效发明专利

万件

3.4

5.2

全社会R&D经费投入相当于地区

生产总值比重

%

3.5

4.0

数  字

产业化

规模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

营业收入

亿元

12937

20000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

亿元

4290

7000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26.6

30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产业营业收入

亿元

4460

7000

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营业收入

亿元

9889

15000

产  业

数字化

全社会全员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

22

27

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

%

90

100

培育聚能工厂、链主工厂、

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

家(个)

/

1150

网络零售额

亿元

8992

12000

数字贸易额

亿元

1545

1940

城市数字

治   理

依申请政务服务办件“一网通办”率

%

83.4

>90

掌上办公比例

%

/

80

公共数据集开放个数

898

1600

数字基础设   施

互联网普及率

%

90.2

95

数据中心服务器数

万台

48

60

5G基站数量

万个

2

5

城域网出口带宽

T

10.3

13

三、主要任务

(一)坚持创新引领,提升创新策源新能力

全面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聚集,实现创新发展新突破,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融合,构建全域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

1.加强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健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深入实施一批基础研究专项,加快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的突破。面向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科技、智能计算、集成电路、关键软件等领域,以市场需求和产业应用为牵引,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制度,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落地。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鼓励“从0到1”的原创性、开创性成果,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2.加快科技创新载体建设。积极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力支持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打造全球数字经济创新策源地。依托钱塘科创中心建设,加快创建浙江省高能级创新战略平台,推进杭州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推进之江实验室、湖畔实验室等省实验室建设,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共性技术平台和新型研究机构。到2025年,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2家,建设大科学装置2个,新建省级重点实验室10家,新型研发机构超过20家。

专栏1  科技创新载体建设重点方向

大科学装置集群。聚焦数字经济领域重大前沿基础科学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建成浙大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力推进多维超级感知、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等大科学装置建设,谋划新一代工业互联网系统信息安全、新型智能计算架构试验与验证等科学装置建设。

新型研发机构。加强产学研合作,支持共建新型科研平台、研究机构等创新载体,加快推动浙江大学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杭州分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和成果落地。

 

3.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加强“政产学研用”良性互动,探索建立开放包容的新型科研体制机制,促进全社会创新潜力释放。加快国家级、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支持世界500强企业在杭建立研发机构,强化创新资源汇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教育科研机构,鼓励跨学科、跨区域的研发创新。构建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打造良好的数字经济创新生态。

专栏2  科技创新能力培育重点方向

科技创新研发能力。鼓励在杭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龙头企业搭建数字技术基础研发创新平台,培育基础研究能力。围绕智能云平台、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强化重点学科和专业设置,提升理论研究和科学试验水平。积极部署网络安全攻防“靶场”、第六代移动通信(6G)、无人机配送、动态无线充电、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等关键技术验证平台,提高关键技术验证能力。

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支持面向人工智能训练、数据挖掘分析应用等领域,培育行业数据资源共享平台,提升公共科技研发资源服务水平。搭建面向技术、数据、人才和培训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促进数字经济要素流通对接。构建数字产品公共测试平台,提供信息系统测评、可信度认证评估、安全防护等级测评等服务。建设开源代码托管、项目协作、技术开发平台,释放开源社区活力。拓展集成电路设计、验证、测试等公共服务空间,提升集成电路技术服务能力。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大力推动技术市场建设,提供专业、便捷的技术商品生产、交换、流通服务,推动数字经济创新要素融通发展。培育高水平技术转移中心、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发展区域性和枢纽型技术交易市场。依托众创空间、双创示范基地等创新创业服务载体,完善配套政策,着力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技术交易网络。

 

(二)壮大核心产业,构筑经济发展新优势

实施强链延链补链行动,围绕“芯屏端网云用智”,强基固优拓未来,发展融合型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能力,培育建设一批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不断壮大数字产业实力。

1.大力发展关键基础产业。做强集成电路、基础软件、网络安全、网络通信、智能计算、数据安全等关键基础产业,提升基础产业自主可控能力。立足集成电路设计业优势,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芯片、物联网芯片、工业软件、智能终端协调联动,增强产业链垂直一体化与横向整合能力。聚焦云安全、工控安全、平台安全等领域,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网络安全产业中心。加强智能计算前沿理论基础研究,强化算力基础设施关键设备制造。按照数字化改革总体要求,紧跟数据安全服务化趋势,优化数据安全产业布局,打造全球领先的数据安全产业高地。

专栏3  关键基础产业发展重点

集成电路。重点布局高端射频芯片、RISC-V开源平台、新一代光电芯片和企业级服务器芯片、视觉处理芯片、信息安全类芯片、类脑计算芯片、存储器芯片和第三代半导体等先进领域,大力发展汽车、通信、医疗、智能感知和工业控制等重点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和产品。推进特色工艺生产线建设,推动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工具、半导体核心设备和关键材料的自主攻关。到2025年,集成电路相关产业规模力争达800亿元。

基础软件。加强基础软件技术和产品研发,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软件产品体系。推进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操作系统、工具软件发展,支持嵌入式软件在无人机、机器人控制、智能网联汽车等前沿领域应用创新。大力发展开源社区,鼓励企业自主研发和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支持形成的软件成果向社会开源。

网络安全。开展拟态攻防、态势感知等信息安全产品与服务创新,推动信息安全产业加快发展,支持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安全集成、安全加固、安全审计、监测预警与灾难恢复等信息安全服务发展。发展拟态防御、电子认证、态势感知、应急响应、容灾备份、安全测试、风险评估等网络安全新产品新服务。

网络通信。加强核心基础材料、通信芯片、关键射频器件、高端光器件等领域技术研发,做强新型网络通信设备制造、光通信、网络支撑服务,加快5G与制造业、视频娱乐、医疗服务等应用场景融合,打造网络通信产业集聚区。布局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开展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积极谋划万物互联的通信网络建设。

智能计算。支持围绕智能计算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开展前沿基础研究。推进新型智能计算架构试验与验证等重大科学装置建设,谋划建设智能计算基础研究平台,加快百亿神经元类脑计算系统、广域协同智能计算系统等重大项目攻关。壮大知识库、算法库等计算资源,支持原生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应用,建设世界领先的智能计算产业集群。到2025年,智能计算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以上。

数据安全。鼓励企业加强大数据安全保护技术自主研发,重点推动新一代数据防泄漏、差分隐私、数据流动监控与追溯、终端数据安全防护等关键共性技术产业化发展。培育和引进骨干企业,积极扶持创新型企业,形成大数据安全生态体系。聚焦科技金融、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领域,推进数据安全融合应用。紧抓全球数据安全产业服务化趋势,支持发展数据安全保险、数据安全审计、数据安全咨询培训等服务新业态。

 

2.做大做强优势支柱产业。深化推进部、省、市共建国际级软件名城,壮大视觉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电子商务、物联网、金融科技、数字内容等优势支柱产业。推进数字安防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打造“中国视谷”。科学规划全市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布局,支持云原生技术和应用创新,打造全国云计算之城。强化电子商务领域科技创新,推动电子商务产业可持续发展。支持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产业发展壮大,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鼓励金融科技企业技术和应用创新,持续扩大金融科技辐射范围,打造国际金融科技中心。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深化推进数字内容创新,打造全国数字内容产业中心。

专栏4  优势支柱产业发展重点

视觉智能。突破高端精密光学镜头、图像传感器、高速存储设备、中控设备和平台等关键零部件技术,加速芯片、智能算法、快速编解码、远距离多目标识别等技术研发,推动数字安防向更高端、更智能方向发展。加快视觉产业与5G通信、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融合应用,打造全球数字安防产业中心。推进工业视觉、虚拟现实、自动驾驶、医学影像、新一代视频会议终端和数字文娱等新应用,建设“数字视界”,打造“中国视谷”。引导滨江区、萧山区、余杭区等地协同创新、融合应用,形成“多区协同、全域应用”的产业布局。到2025年,视觉智能产业规模力争达4000亿元。

云计算和大数据。加快突破大数据采集、存储、管理等关键技术,强化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架构自主创新,推动关键技术产业化发展。大力培育云计算大数据领军骨干企业,积极发展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支持企业面向全国提供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产品、服务和应用解决方案。鼓励企业探索服务模式创新,开发面向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服务。合理引导产业链上下游加速集聚,形成产业协同与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到2025年,云计算大数据产业规模达5000亿元以上。

电子商务。合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持续提升电商平台服务体验。以平台经济为核心,推动电商平台创新发展,支撑电子商务市场一体化、有序化、公平化、规则化、开放化发展。支持世界电子贸易平台(eWTP)杭州实验区建设,构建完整的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链和生态链,推动跨境电商快速发展。

物联网。强化物联网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重点研究低功耗、高带宽、低时延的智能传感器设计技术,支持新型敏感材料、器件设计与制造技术创新,发展基于微机电系统的光感、温度、湿度、压力、加速度等传感设备。加快突破多传感器集成与数据融合技术,支持发展智能传感器系统集成技术。推动物联网标识技术、解析体系与标准研究,重点发展编码与标识兼容解决方案、多协议多标识转换的通用网关,突破地址转换、统一数据采集接口、接入方式、数据映射关系管理等技术。积极布局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硬件、智能装备、智能家居等新兴业态,加大智能机器人、智能家用设备等高端物联网产品供给。到2025年,物联网产业规模力争达4000亿元。

金融科技。聚焦跨境电商、小微企业融资服务、风险控制和移动支付,探索数字金融的基础设施、制度安排和监管科技创新应用模式。以玉皇山南基金小镇、西湖蚂蚁小镇、运河财富小镇、海创园科技金融集聚区、钱塘江金融城、湘湖金融小镇等重大平台项目为依托,加快推进钱塘江金融港湾建设。完善信用与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开展科技企业综合信用等级评价,有序推进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在国家统一部署下,探索加密货币、交易终端等数字人民币衍生技术创新。

数字内容。培育数字影视、数字动漫、数字游戏、数字音乐、数字传媒、数字出版、网络文学等行业发展壮大,支持短视频、电子竞技、沉浸式体验等数字文化新业态发展。发挥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引领示范作用,加快建设特色化产业平台。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技术基点,增强文化共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加快高端文化装备自主研发及产业化发展。

 

3.加快布局未来产业。做实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科技、虚拟(增强)现实、空天信息、增材制造等未来产业,探索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推动未来产业集聚发展。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杭州高新区(滨江)等为核心,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创新应用先导区;聚焦区块链核心技术和应用场景,强化技术攻关和资源汇聚,打造中国区块链之都;加大量子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推动基础研究、技术应用和人才培养快速发展;以“数据、算法、硬件”为核心,汇集国内外资源和企业共同推进虚拟(增强)现实技术研发、制造和应用,拓展虚拟(增强)现实产业空间;支持卫星导航应用关键技术攻关和高端产品开发,促进高性价比北斗终端规模化生产,建设多元立体、互利协同的空天信息产业生态。

专栏5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人工智能。加快语音图像识别、生物特征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机器学习等前沿关键技术研究,推动形成“算力—模型—应用”上下游协同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链。依托重点高校和研发机构,建设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加快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智能软硬件技术创新突破,深化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数字农业、数字社会、数字消费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到2025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2500亿元以上。

区块链。整合计算、通讯、存储资源,加快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区块链平台、生态应用等方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区块链生态体系。加快区块链同其他新技术融合创新,推动区块链技术在金融、政务、商业、制造等重点行业应用发展。构建区块链市场应用体系,促进公有链、联盟链共同发展。加快区块链标准研究,建立健全区块链监管体系。加强开源公链与开源社区、开源项目的有效交流,积极研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公有链。支持建设城市级区块链平台,构建大规模区块链核心基础设施,为全市企业提供区块链服务。

量子科技。基于量子调控、量子算法等基础量子计算理论,支持发展高精度原子钟、量子计算芯片、冷原子量子计算机等一批高端量子科技产品。加快推进量子通信网部署,推动量子通信沪杭甬干线在金融、政务、商务等领域的试点应用,打造量子通信商业化标杆。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西湖大学等机构,推动量子通信、量子模拟器、量子传感器和量子计算机等技术发展,形成量子技术产业领先优势。加强量子加密信息传送服务、量子保密通信固网、量子通信设备和防御设备等技术预研,打造全球量子技术创新高地。

虚拟(增强)现实。聚焦关键算法、软硬件协同和专用系统等重点领域,加强跨媒体分析推理、群体智能、混合增强智能、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攻关,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性标志成果产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拓展国际化市场,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发展,畅通全球虚拟(增强)现实产业链、供应链。

空天信息。以云栖小镇2.0版建设为契机,加速云计算、人工智能与空天信息产业融合渗透,深化构建自主可控的技术生态体系。加强北斗时空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杭州中心等科研和技术创新机构建设,推进一批重大科研项目落地,招引一批优质产业项目,做实“飞天科学城”。依托钱塘区航空航天产业平台,支持发展一批集导航定位、通信、信息增值服务为一体的位置运营服务平台。基于北斗3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加快推动卫星产业和商用航空航天产业集聚,打造全国卫星产业中心和商用航空航天产业基地。

增材制造。着重发展3D数据生成及设计软件,金属、非金属、生物等增材制造装备以及配套材料,重点扶持在高端制造、齿科等精准医疗、教育文创等领域应用。

4.有效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新型数字化产业发展,加快数字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融合应用,发展智能网联车、智能家电、可穿戴设备等融合型数字新产品。发展“新个体”经济,壮大“微经济”规模,鼓励兼职就业、副业创业等新就业模式。推广不见面交易、无接触服务,支持发展无人超市、无人酒店、无人驾驶等智慧服务场景;重点推动在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线上线下融合,降低服务成本,提升服务效率。打造城市特色街区消费地标,开拓“欢乐购物”“畅快旅游”“夜间消费”等新消费场景,大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专栏6  新经济重点发展方向

“新个体”和“微经济”。支持微商电商、网络直播、原创数字音乐人等多样化自主就业、分时就业。鼓励金融机构合理降低个体工商户融资成本,引导互联网平台企业降低个体经营者交易服务费,吸引更多个体经营者线上经营创业,培育省级直播电子商务基地和网红经济、数字音乐集聚区。支持微创新、微应用、微产品、微电影等新业态,激发各类主体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力。

“无接触”经济。加快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应用,推动“一卡通”“一码通”在长三角区域的应用互认。依托杭州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探索无人机在智慧物流、医疗救援、应急保障等场景应用创新。促进自动驾驶、微公交等无人车应用场景深入发展。加强危险作业机器人研发,满足高空带电作业、应急救援等恶劣条件下的应用需求。

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就医诊疗新模式,加快布局互联网医疗、医疗大数据平台等数字健康领域。多维度开展智慧校园建设,探索购买符合条件的优秀在线课程资源,试点开展基于智能环境的线下课堂教学。鼓励商业银行推广线上线下全渠道信贷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开展全业务流程线上服务。支持远程办公应用推广,满足居家办公、异地办公、移动办公等需求。加快沉浸式虚拟系统在会展旅游、学术会议、行业活动、企业招聘等集聚性活动中的应用,提升线上虚拟交互体验。

数字经济新消费。加快构建现代消费体系,融合应用直播、虚拟现实等智能体验技术,打造虚实结合的未来消费体验,将“经验”消费转变为“体验”消费。加强农村消费设施数字化,释放农村消费活力。持续优化消费环境,打造“新消费·醉杭州”的放心消费品牌。

 

(三)深化产业变革,增强转型升级新动能

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发展,提升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新优势,建设“数字乡村”,打造全国产业数字化变革新标杆。

1.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实施“新制造业计划”,打造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工厂”。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专项行动,争创工业互联网国家示范区。实施断链断供替代行动,形成风险可控的产业链安全保障能力。围绕优势产业开展细分行业产业大脑建设应用试点,形成“一行业一大脑”的发展格局。探索建立优质制造资源征集发布制度,积极构建订单引流机制,率先实践以生产组织关系变革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全新布局,高效配置全球市场需求和制造资源,将杭州打造为全国智能制造标杆城市和组织型制造先行城市。到2025年,力争培育“聚能工厂”“链主工厂”和“智能工厂”150家以上,培育“数字化车间”1000个以上,探索发布一批“云端工厂”。

专栏7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重点

数字化设计。围绕外观造型、功能创新、结构优化、节能节材、新材料应用等重点环节,推广数字化设计工具,构建标准素材库,发展个性化设计、网络化交互设计、系统仿真等模式应用。

智能化生产。推动生产过程“感知—分析—决策—执行”闭环管理,优化要素管理,实现生产设备、产线、车间及工厂智能化运作,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和能源资源消耗。

网络化协同。建设面向供应链的网络化协同系统,促进企业间数据互联和业务互联,发展协同设计、协同生产、协同服务,促进资源共享、业务优化和产能高效配置。

共享化制造。搭建资源和能力共享平台,建立“平台接单、按工序分解、多工厂协同”的共享制造模式,发展分包协同生产、融资租赁等业务,加强分散和闲置生产资源整合集聚、弹性匹配和动态共享。

个性化定制。深化客户需求分析、敏捷产品开发设计、柔性智能生产、精准交付服务等应用,建设大批量个性化定制平台和小批量个性化制造系统,实现供需精准对接、高效匹配。

延伸化服务。开展设备健康管理、产品远程运维、设备融资租赁、供应链金融服务、工业设计、总集成总承包等新型业务,推动企业从原有制造业务向价值链两端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实现从单纯产品制造向“产品+服务”模式发展的转变。

2.推动服务业数字化提升。结合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杭州片区建设,充分释放在贸易、金融、物流、文创等重点服务领域的数字化优势,打造数字经济服务业特色品牌。深入实施数字生活新服务行动,推进“新零售示范之城”建设,推动传统电商向社交电商、近场电商、自营电商等新零售模式升级。扩大农村电商规模,加快推进电子商务示范村建设。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优化升级,全力打造跨境电商“全国第一城、全球第一流”。大力发展数字贸易,实现更高水平的数字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打造全球数字贸易中心。发展智能投研、智能风控等新模式新业态,稳步探索数字人民币试行。加强物流信息资源跨地区、跨行业互联共享,打造世界级物流枢纽节点城市。以数字内容产业为引领,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国际文化创意中心。

专栏8  数字生活新服务发展重点

智慧出行。完善智慧交通管理平台,持续提升城市交通运行智能化管控水平,推动交通领域“一屏统管”,保障亚运会交通管理指挥调度。完善道路交通物联网建设,推动交通控制随流量柔性调节,逐步扩大特种车辆的“一键护航”试点范围,提升道路通行效率。建立轨道交通、公交车、出租车等领域物联网平台,推动出行模式多样化发展,不断优化出行体验。推进智能停车收费、停车诱导、泊位共享等平台建设,加快打造“全市一个停车场”的便捷泊车体验。

智慧文旅。创新数智文旅服务体系,着力提升文旅智慧服务效能,构建智慧文化服务平台,推进智慧景区、场馆和非遗数字化传播,打造数智广电融媒体,提升广电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依托优势互联网服务平台,充分整合交通、餐饮、住宿、娱乐等文旅相关服务,打造“一站式”文旅服务平台。以数据联通和系统协同为支点,将现有健康码、行程卡(码)、入园码、乘车码多码合一,打通吃、住、行、游、购、娱等全消费链路,实现“一码游杭州”。加快沉浸式旅游建设,打造故事化、互动化、游戏化旅游体验。加快文化和旅游场景数字化建设,提升游客旅游服务体验,打造国家级智慧文旅样板区。

智慧教育。推进智慧校园、智慧课堂、互联网学校建设,鼓励劳动者参与线上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教育资源共享水平。推动中小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开展教与学方式变革试点。加快校园数字化建设,培育信息化创新应用标杆学校。加快中小学网络和数字基础设施迭代升级,完善各类教育资源平台和教育服务平台,全面提升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数字化水平。

智慧医疗。巩固提升数字医疗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发展应用。提升数字技术对临床诊疗、大健康管理的支撑能力,创新数字化公共卫生服务,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智能化。优化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环境,统筹推进“互联网+健康服务”全链条覆盖,推动发展医疗服务新业态。

智慧养老。深入推进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城市建设,鼓励支持各类养老机构、村(社区)利用数字技术提供智慧养老服务。全面掌握老人年龄、户籍、健康状况等基础信息,以大数据应用促进养老服务创新发展。充分整合线上与线下养老服务资源,形成互联互通、动态更新的城市养老云场景。提高涉老智能产品的适老性,满足老年人出行、就医、消费等线上需求。

 

3.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提速。深化“千万工程”和数字乡村建设,建立健全市、县、镇、村四级联动机制,重点培育打造一批数字乡村样板镇、村。加大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全面提升益农信息社服务能力。加快乡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管理等领域数字技术应用,促进乡村治理数字化发展。加快乡村第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建设数字农业工厂和数字化种养基地,发展智慧旅游、智慧康养、农村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大力推广新型智能服务终端应用,加快医疗、救助、养老、文化、就业、教育等领域实现数字服务直达。加大市场化服务资源整合力度,构建面向“三农”的农村金融科技服务体系。

专栏9  数字乡村发展重点

农业数字化能力。加快推进农业农村数据资源归集、治理和共享、开放,构建完善乡村数据资源体系,全面对接省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促进农业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夯实数字农业基础。开展乡村产业数字化应用示范,推进数字技术、装备与农业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深入开展数字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建设一批数字农业示范园区、数字农业工厂(数字牧场、数字渔场)。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培育一批数字乡村新业态和新零售品牌。建设网上农博,加快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以及乡村旅游服务业的数字化改造和转型。

农村数字化服务。以益农信息社等乡村信息服务窗口为载体,建立健全乡村综合服务网络,推动农业农村特色服务入驻。借助全省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杭州试点建设,以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引领,全力推进政务服务2.0建设,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网络办理全受理,让政务服务全面覆盖乡村基层群众。推进行政村实体政务服务窗口标准化建设,加强与政务服务在线渠道融合,全面提升基层窗口办事水平。构建多媒体教学平台,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进班级,加快农村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建设。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信息服务,提升村级医疗机构数字化水平,扩大人工智能医生助手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应用范围。

乡村数字化治理。加速推进城市大脑数字乡村治理驾驶舱与“基层治理四平台”的融合建设,构建系统互通、数据互通、业务协同、高效闭环的城乡基层数字治理系统,全面提升乡村精准治理水平。按照“整体智治”理念,依托“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承接“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创新成果,全面推进数字赋能社会矛盾纠纷化解体系,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深化乡村“互联网+党建+网格”体系建设,围绕基层党建、小微权力运行、应急管控、防灾减灾等重点,开发实用、好用的乡村治理应用,推动村级组织管理规范化,助力党务、村务、财务网上公开。

 

(四)推进数字治理,打造城市管理新能级

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做强做优城市大脑,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探索完善多元共治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数字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提升城市数字化方案输出能力,打响“全国数字治理第一城”品牌。

1.做强做优城市大脑。加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各类数据与城市大脑的互联互通。推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城市大脑中枢的融合应用,完善中枢的“系统接入、数据融合、反馈执行”闭环系统建设。围绕城市运行和社会治理中的痛点、难点与堵点,以中枢协同机制为切入点,实现业务协同、数据协同、政企协同,全面提升城市运行协同能力。面向不同业务场景,深入拓展城市大脑应用领域,促进各行业各领域系统建设。高质量推进机关内部“一件事”集成改革,完善移动办事终端建设,实现线下办事“最多跑一次”,以数字化技术手段促进服务理念升级,释放数字经济生产力。适度超前探索城市信息模型建设,提升城建数字化治理能力。以“全国数字治理第一城”为目标,加强城市大脑治理成果和经验宣传推广,为全国智慧城市建设赋能。

专栏10  城市大脑发展重点

提升城市大脑基础能力。加强城市大脑数据资源整合能力,支持全量城市多源异构数据即时连接、调度、处理,打造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大力推动核心技术研发,提升算法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主流深度学习框架等处理城市复杂场景的作用,为城市大脑提供坚实的人工智能基础。开展“一网统管计划”“感知城市计划”“城市信息模型—智慧城建计划”,全面提升物联感知汇聚能力,完善城市运行实时感知手段,实现城市实时感知迈向精准化。深度挖掘各类数据,强化关联关系分析,提升数据处理能力,形成城市运行状态的整体感知、全局分析、智能处置的有机闭环。强化城市大脑安全支撑,推动网络信息安全与城市大脑同步建设。

深化城市大脑应用场景以城市大脑的深化应用为突破口,不断拓展“亲清在线”“读地云”“舒心就医”“便捷泊车”“欢乐旅游”等应用场景。发挥“杭州健康码”重要作用,扩大“一人一码”公共服务范围。开发与智能亚运等重大赛事会展活动相关的应用,推动健康码使用从疫情防控向常态化应用转变。持续做优做实“亲清在线”数字平台,持续推进创新“土地码”应用功能,加快行政服务中心去中心化改革步伐,高水平打造“一站通办、一键直达、一次不跑”线上政务服务。加快整合线下行政服务中心和线上政务服务资源,打造更为精细化、优质化的政务服务。围绕社区全生活链服务需求,推进未来社区建设。全面拓展新场景设计研发,探索智慧电网、智慧商贸等领域应用创新,全面提升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提高城市数字治理水平。以数字赋能城市治理为重点,持续推进数字与治理融合创新,推动城市治理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单一部门监管向更加注重部门协同治理转变。建立工作任务一键下达、管理人员在线跟踪、执行人员及时更新的工作机制,实时分析市民“急难愁盼”问题,积极应对公共卫生、危险化学品、食品药品、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常态化事件,实时高效处置突发事件。联动市、区县(市)、村(社区),实现城市大脑管理端逐级下沉,打通数字治理“最后一公里”。提高城市大脑实战能力,细化不同城市管理者的查看、使用、操作权限设定,增强城市运行核心关键数据的监测能力,提升系统预警和应急处置预案启动的触发敏感度。

 

2.建设数字经济系统。加快建设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的数字经济系统,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优化要素和服务,构建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选择若干个优势行业,以产业互联网为支撑,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探索建设分行业产业大脑。聚焦“小切口、大场景”,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参与数字化改革,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助力打造一批重大应用,拓展数字经济发展空间。

3.优化数字经济治理环境。推进“互联网+监管”应用,深化“一体化、数字管”改革,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管体系,实现政府监管领域全覆盖、多部门联合监管常态化。探索集监测、研判、执法等工作为一体的触发式智能监管模式,推进网络综合治理数字化发展。加快推动法治数字化,建设互联网公证、互联网仲裁等新模式,提升司法业务智能化水平。加强对网络违法违规行为的防范和处置,重点加强对平台经济的科学有效监管,保护市场公平竞争,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平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快探索新业态新模式的“沙盒”监管措施,创造宽松准入的“安全空间”,鼓励新业态新模式创新突破。分领域制定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规则和标准,深化网络知识产权综合保护改革,不断提高营商环境法治化、智能化水平。

4.打造开放合作发展新格局。聚焦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目标,在杭甬、杭温及杭州都市圈合作发展中,积极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打造长三角数字科技合作攻关网络,探索跨区域数据流动,推动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应用场景一体化创新。加强与国内数字经济重点区域和先进城市的协同联动及优势互补,全力推动各类数据资源和创新资源向杭州汇聚,加快数据计算等核心技术支撑能力、数字产业化转型等数字技术工程服务能力输出,为全省、全国数字经济发展赋能。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参与“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开展数字经济领域规则和标准研究,探索开放合作新机制,打造“数字丝绸之路”核心战略枢纽城市。

(五)探索市场配置,发掘数据要素新价值

积极抢抓数据要素市场化培育机遇窗口期,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以数据融合共享、开放利用、交易流通为着力点,探索解决数据产权、评估定价、交易规则等重点和难点,推进金融、交通、生物医药、化纤、物流、建材等领域数据资源汇聚,释放数据红利,打造行业数据资源集聚高地。

1.推进数据融合共享。深化数据共享协调机制,加快升级上下联动的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扩展数据按需归集范围。完善全市公共数据目录,动态更新数据资源库,深入发展跨部门、跨层级业务协同。加快“数据高铁”建设,推动政务数据的实时采集、跨网传输和流式加工,破解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延时难题。鼓励互联网平台公司、大型研究机构等向社会共享数据,有序推动政务数据与社会数据融合应用。

2.促进数据开放利用。推进杭州数据开放平台建设,支持面向智慧城市、智慧医疗、工业大数据和数字媒体等领域,不断拓展数据开发利用场景,释放数据应用创新动能。重点面向年交易额20亿元以上的专业市场建设行业大数据中心,探索创新数据资源配置模式,推动行业数据资源汇聚应用。推动建立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规则、流程和机制,支持不同主体参与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探索开展政府数据授权运营试点,鼓励第三方深化对公共数据的挖掘利用。

3.培育数据要素流通。探索建立数据交易中心,引导发展数据资产评估、登记结算、交易撮合、争议仲裁等数据交易市场运营体系。探索制定数据流通交易规则,推动数据流通交易制度化发展。加强统筹管理及行业自律,推进数据交易机构监管,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织密数据安全监管体系。推动数据资源跨国(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建立,开展商务数据跨境流动试点,探索建设数字特区。探索建立数据产权制度,加快形成数字立法实践的“杭州样本”。

专栏11  数据治理体系构建重点方向

提升数据治理能力。加快推广《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GB/T 36073-2018,以下简称DCMM)国家标准,推动全市数据管理能力整体提升。面向金融、制造、能源等重点领域,组织开展优秀案例征集,编制形成最佳实践典型案例集,并向其他行业推广应用。鼓励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在资金补贴、人员培训、贯标试点等方面加大对DCMM评估优秀案例的支持。建立覆盖全业务链条的数据采集、传输和汇聚体系,创新数据融合分析与共享交换机制,形成数据全生命周期的治理闭环,强化业务场景数据建模,深入挖掘数据价值,提升数据洞察能力。支持企业探索工业数据分类分级,落实《工业数据分类分级指南(试行)》,推动工业数据实现科学管理。

建立健全数据标准。推进大数据采集、管理、共享、交易等标准规范的制定和实施。鼓励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市场主体参与数据采集标准制定,率先推动可穿戴设备、车联网、物联网建立规范的数据采集标准。以“一数一源”为目标,健全数据质量相关标准规范。推动建立公共数据、社会数据开放标准,提升数据共享互认水平。

打造数据治理生态。探索建立统一规范的数据管理制度,强化数据隐私保护制度和安全审查制度建设。依托数据国际流通协同开放实验室等研究机构,建立数据治理产业联盟,推动“政产学研用”交流合作,打通企业数据和社会数据。鼓励和引导各类企事业单位积极探索数据治理体系建设,提高数据质量和安全水平。加大数据治理人才培养力度,提高数据治理专业化水平。支持从规范性、完整性、准确性、一致性、时效性、可访问性等维度,对数据拥有方的全生命周期各阶段数据质量进行检验检测,对数据治理服务提供方的解决方案服务能力进行评价,提升全市数据利用效能。

(六)布局数字基建,夯实数字经济新底座

聚焦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加快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布局算力基础设施,推动城乡基础设施融合升级,为我市各行各业智能化发展提供基础支持,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

1.建设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千兆城市,推进国家(杭州)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建设,升级骨干网和城域网,优化互联网骨干网间的互联构架及互联网国际专用通道,形成国际化区域通信枢纽,有序推进5G网络布局和独立组网建设。加快部署基于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推进高速、中速、低速物联网协同部署应用,大力部署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加快卫星网络与地面网络融合架构建设,重点推动“北斗+”融合创新应用。加强偏远农村、山区等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2.强化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探索云计算数据中心跨区域共建共享机制,统筹全市云计算数据中心发展。按需部署边缘计算中心,加快推动数据中心从“云+端”集中式架构向“云+边+端”分布式架构演变,开展传统数据中心整合改造试点,搭建云计算等多元普惠公共计算设施,引导数据中心向集约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布局发展,打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公共云计算平台。

3.布局城市融合基础设施。统筹全市现代化城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化城市安全运行管理等,实现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的智慧化发展。推进城市管理公共设施与5G、物联网、传感技术融合建设,充分利用智慧灯杆、智慧井盖、智慧管网等载体,部署城市数据采集智慧感知节点,打造具备边缘存储、计算等能力的终端感知网络。扩大智能电表、智能水表、智能燃气表等设备应用范围,推进城市地下基础设施信息及监测预警管理平台建设,推动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导航技术、地理空间技术等在照明、市政、气象、环保等行业的推广普及。整合城市运行数据资源,推进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建设,打造新型智慧城市三维数字底座,有效提升城市物联感知能力。

4.发展乡村融合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图像识别、区块链、遥感等数字技术在耕地保护监督、动植物防疫和病虫害防治、“肥药两制”等领域的应用。推动大数据、北斗定位、智能控制技术在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中的应用,研制推广农用无人机、农业机器人,探索建立无人作业农场,提升农业机械智能化水平。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数字化工程,推动区块链、物联网、二维码等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方面的广泛应用。搭建数字化监测网络,运用农资经营主体、集体经济组织、低收入农户等大数据分析,提升乡村自然资源、人居环境、农村住房、低收入农户增收等领域数字化管理和综合应用水平。进一步完善乡村电商基础设施,持续培育建设电子商务专业村,建立健全农产品网络销售的物流设施、供应链设施和支撑保障设施。

(七)凝聚优势资源,营造产业发展新生态

吸引一批全球数字经济一流企业和精英人才,扶持一批独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厚植成长沃土,形成集聚效应,集全球优势资源,共促数字经济发展。

1.打造数字经济企业矩阵。实施领军企业“鲲鹏计划”,健全“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科技型企业培育发展机制,加大对国内外数字经济龙头企业的招引力度,着力引进一批国内外关键核心技术先进、产业带动性强的细分领域龙头企业。支持位于产业链前端的数字经济制造业企业发展壮大,加大电子制造、安防、网络通信等领域中小企业扶持力度,着力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数据资源优、产品应用广的本土企业。实施“独角兽计划”,加大政策扶持,促进“独角兽”“准独角兽”企业快速成长,促进企业生态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凤凰行动”计划,搭建多层次资本对接平台,推动优质企业股改、挂牌和上市。实施新一轮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雏鹰企业”双倍增计划,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继续落实培育认定支持政策,增强源头培育能力,促进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形成一批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

2.建设全球人才“蓄水池”。实施全球英才杭聚工程、数字经济人才培养专项行动、青年人才弄潮工程,加快集聚创新创业人才,打造数字经济领域人才高峰。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培养和集聚各类创新团队、职业经理人团队等高端人才团队,探索将体现市场价值的要素列入人才分类认定评价体系。鼓励高校增设数字经济相关专业,培养数字化转型工程技术和应用技能型“数字工匠”和卓越工程师。构筑“热带雨林”式人才生态政策优势,探索成立人才集团,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和管理方式。深入实施“揭榜挂帅”机制,打造知识技术服务众包平台,加快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建立“科研院所引才、全市统筹用才”的有效机制,推进知识技术和科研人才共享。建设一批数字经济产教融合联盟和人才培育基地,支持数字经济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定向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加大数字技能培训力度,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支持在中小学阶段增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经济相关课程内容,逐步推广编程教育。推进人力资源服务数字化转型,迭代升级“杭州人才码”,动态更新人才政策,优化“人才一件事”服务举措,提升人才服务质量。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进一步完善新业态从业人员社会保障机制。

专栏12  数字人才引培计划重点方向

数字经济高峰人才。以引领性、标志性高峰人才为导向,深入实施数字经济领域各类引才引智计划,发挥院士创新基地等高层次人才创新平台作用,精准招引国内外一流的数字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人才培养,依托深化国际人才创业创新园建设和举办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壮大高水平互联网工程师和高科技、高技能人才队伍。

数字创新型企业家。大力实施“浙商青蓝接力工程”和新生代企业家“双传承”计划,围绕数字赋能专题,针对拓展提升企业家和企业高层次管理人才数字素养和创新能力,积极开展各类培训活动。鼓励数字科研人员兼职创新、在职或离岗创办企业,助推创新人才带专利、项目、团队创业,打造创新型企业家队伍。

数字产业专项英才。着力实施数字经济专项人才引培工程,构建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的数字经济人才培育体系。立足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开设形式多样、层次高端的数字技术培训。推广“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鼓励数字经济领域龙头企业与学校合作建设产业学院、技师学院。

青年数字领军人才。支持在杭高校加强数字经济领域交叉学科建设,加深产教融合,着力培养一批复合型、实操型人才。深入实施博士后倍增计划,推动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建博士后工作站。鼓励更多青年人才成为数字领军人才,办好大学生“双创日”,加深青年人才交流合作,吸引更多海内外高校毕业生来杭创新创业。

3.强化区、县(市)协同发展。根据“一核九星”空间新格局,以余杭区、滨江区、西湖区为核心,建设差异化、特色化的数字经济协同发展总体布局,形成以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为主阵地,以特色小镇、众创空间为支撑,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为特色的产业发展体系。

专栏13  区、县(市)平台发展重点

上城区。重点发展信息软件、大数据、新家居、直播电商等产业,建设高端服务业中心、消费中心、创业创新中心和宋韵文化传承展示中心,全力打造数字新消费与新制造融合发展先行区。

拱墅区。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大数据、电竞数娱等产业,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样板区、城市有机更新样板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样板区,高质量建成运河沿岸名区。

西湖区。重点发展云计算和大数据、数字金融等产业,打造浙江数字经济创新要素集聚区、策源地和新引擎。

滨江区。聚焦全球数字经济创新源、世界产业集聚数字港、中国数字应用智慧城建设,发展数字安防、物联网、通信设备制造、电子商务、工业软件、大数据、集成电路等产业,打造全国数字经济最强区。

萧山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制造、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打造立足杭州、面向浙江、辐射长三角的“产业数字化第一区”,打造以数字经济新高地为引领的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服务中心、数字产业化应用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互联网新业态策源中心。

余杭区。发挥创新和平台两大赋能核心的引领带动作用,重点发展人工智能、5G、物联网、关键基础软件等领域,加快打造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全国数字经济先行区。

临平区。重点发展工业互联网产业,谋划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数据智能服务,大力培育智能装备、数字城市、智能诊疗等智能融合产业;以新智造为主攻方向,持续推进以未来工厂为引领的新智造群体培育,打造全省智能制造中心、长三角工业互联网集聚新高地。

钱塘区。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制造、智能装备制造、电子商务(跨境电商)、物联网等产业,打造世界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长三角地区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全省标志性战略性改革开放大平台、杭州湾数字经济与高端制造融合创新发展引领区。

富阳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制造(光电通信、数字安防)、集成电路等产业,打造杭州一流、全省示范的高新产业强区和高新制造业示范区。

临安区。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等产业,努力跨入全省数字经济发展第一方阵。

桐庐县。重点发展数字安防、磁性材料等产业,发展以数字经济制造业为重点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

淳安县。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等产业,扶持发展数据中心,打造特别生态功能区和数据中心核心区。

建德市。发展以智能制造为重点的数字经济制造业核心产业,重点发展通信设备制造、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电子专用材料制造、电子信息机电制造、信息软件等产业。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发挥平台、人才、政策、要素集聚优势,着力打造世界级数字科技产业集群,瞄准世界数字科技前沿方向,推进数字基础学科前沿探索,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集成电路、5G、物联网、区块链、数字贸易等优势产业链,打造全球领先的数字科创中心。

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巩固实体经济根基,推进机械、汽车、化工、纺织等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实现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落实机制

充分发挥杭州市数字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优化推进机制,制定年度数字经济工作要点。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规划确定的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任务要求,研究制定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实施方案;对重大标志性项目,通过制定专项行动计划抓好推进落实;加强全球数字经济领先城市对标研究,按照国家数字经济统计分类,做好统计监测分析;完善科研立项和管理机制,发布关键核心技术年度攻关清单,根据清单跟踪相关行业,加强不同行业基础研究和技术突破,提升关键技术战略储备能力。

(二)完善要素保障

完善数字经济政策体系,加大对数字经济关键领域、重点平台、重大项目以及各类试点示范的扶持力度,建立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合力推进数字经济重大项目建设的协作机制。积极对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重点研发计划等专项资金支持,积极利用政府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数字经济领域,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支持企业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力度。强化数字经济重大平台、重大项目建设中的能耗、土地等要素保障。支持符合条件的数字经济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进行融资,鼓励银行、担保、小额贷款等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利用信贷风险补偿、应收账款抵押、融资担保、小额票据贴现等方式,拓宽数字经济企业融资渠道。提高全民全社会数字素养和技能,夯实数字经济发展社会基础。

(三)优化发展环境

深化“放管服”改革,秉持包容审慎的监管原则,简化现有涉及数字经济的行政审批事项,降低数字经济新业态企业设立门槛。增强产业政策对新业态的适应性和实用性,持续推进各项政策创新和先行先试。引导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的研制及推广,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标准化工作。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知识产权综合行政执法。加大对《浙江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的宣传贯彻力度,营造数字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强化安全保障

建立网络安全多源感知系统,加强对政府部门、关键行业以及重点领域网络安全的动态感知。建立信息共享联动、系统协同联动、部门跨域联动相结合的联动防御机制,充分结合机器学习、区块链等智能化技术,提升网络安全联动防御效率。推动网络安全技术研发应用,加强重要领域密码应用新技术研发,提高信息系统网络安全技术防护能力。提升全民网络安全意识,加大对网络安全法多维度、多层次的普及力度,筑牢网络安全防线。

 

 



杭州市软件行业协会